你以为在“纠错”,其实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_小琳_小事_饭盒
家长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:
“说了她多少遍洗头发要冲干净,怎么每次都不记得?” “饭盒回家要洗,这点事我提醒三年了还没养成习惯!” “我不管,她永远学不会;我一管,她就嫌我烦。”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纠正的不是孩子的大问题,而是反复抓着那些“小事”不放。
而很多时候,真正把孩子变得胆小、自卑、没主动性的,不是他们遇到过多大的失败,而是——
我们在这些“小事”上,从来没有放过他们。
一、你纠的是“错”,孩子听见的是“我不行”一位家长曾对我们说:
“我女儿小学三年级,每次洗完头我都要检查。冲不干净我就念她,结果现在她一洗头就紧张兮兮的,一边洗一边问:‘妈妈我这次可以吗?’”
展开剩余84%看起来是件小事,却暴露了一个很大的问题:孩子做事的内驱力,被外界评价感所替代了。
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“外部评价内化”:
当一个人做事时总是被外界否定,他慢慢就会形成一种信念——
“我是不行的,不如听别人怎么说。”
尤其在孩子成长初期,这种重复性的纠正,会让他们形成一种隐形自我设限:“反正我做不好,干脆你来。”
久而久之,孩子不是更好了,而是更不敢试了。
二、“反复提醒”真的有用吗?我们来看看大脑怎么说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讲:
高频率的外部干预,容易激活孩子大脑中的“错误监控回路”。
这会导致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“随时被挑错”的紧张状态,既消耗了大量认知资源,又抑制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力。
就像你工作时,旁边一直有人说:
“你又打错字了。” “这个排版不对。” “你怎么还不快点?”你可能就会大脑空白,手忙脚乱,甚至开始逃避这件事。
我们不能期待孩子在这种“高度警觉”的状态下,还能高效学习、自信成长。
三、案例:一个“饭盒”的小事,打败一个孩子的表达力我们遇到过一位五年级女孩,小琳,成绩不错,但特别不愿意在课堂发言。
她的妈妈很纳闷:“她小时候明明很爱讲话的,怎么越大越沉默?”
一对一访谈时,小琳提到了一个细节:
“我小学一年级开始,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饭盒。如果没洗,妈妈就一直念,说我不自觉、不独立、不守规矩。后来我就什么都不想说了。”
妈妈以为这是培养责任感的方式,但对孩子来说,这很可能是持续的羞辱与否定。
而且她还说了一句特别打动我们的表达:
“我总感觉自己一开口就会说错,干脆不说了。”
你看,明明就是饭盒没洗的“小问题”,已经变成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否定。
四、教育的真相:你管得越多,可能他学得越少我们常以为“及时纠正”是负责任的表现,但其实——
在小事上反复纠正,是一种隐性剥夺。
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,剥夺了他们修正的过程,剥夺了他们对行为后果的真实体验。
育能精英教育体系中有个核心观点:
成长=练习×反馈,而不是提醒×提醒。
你提醒10次,不如让孩子做错一次、反思一次、改进一次。
比如:
孩子忘记带水壶,不是立刻打电话送,而是等他回来后复盘怎么安排书包; 孩子写作业拖拉,不是每5分钟催一次,而是一起制定计划,事后复盘是否合理; 孩子没洗碗筷,不是马上纠正,而是第二天问他:“如果今天也忘了,你觉得后果是什么?”错,是孩子成长的支点,孩子的错误是美丽的。
而父母的角色,不是纠错员,而是引导他从“错”中学到“对”的人。
五、“小事上放手”不是纵容,而是能力的训练场那是不是我们就什么都不说、不管?
当然不是。
育能精英提倡“科学训练”,而不是“无止境提醒 + 情绪批评”。
可以这样做:
1、明确底线:先搞清楚什么可以放手,什么需要原则性坚持(比如安全、尊重);
2、设定空间:允许孩子在可控范围内自己处理(如穿衣顺序、学习节奏);
3、提供引导:你怎么洗饭盒、怎么规划时间,可以引导孩子,让孩子自己思考;
4、事后复盘:做完后一起聊聊体验,“你觉得刚才哪里做得最好/最需要调整?”
这才是教孩子成长的科学路径。
六、写在最后:别让孩子为“鸡毛蒜皮”丢了热情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自律、负责、有主见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:一个人“自律”的前提,是他相信自己能做好。
而“反复被纠正”的孩子,往往对自己已经不抱希望。
他们不是没能力改,而是失去了改的意愿。
所以我们想送给家长一句话:
别急着在小事上给孩子“立规矩”,先给他一块可以试错的“演练场”。
你家孩子也常常被你纠得“失去动力”吗?
欢迎评论区留言“孩子习惯”,
我们会为你发送一份《孩子成长诊断工具》,
找出真正的发力点!
发布于:湖北省